潘增光,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华宜生态技术总监,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GUELPH大学博士后,陕西省外国专家局引进A类国外人才。
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里,一株株小番茄幼苗郁郁葱葱,从开花到结出青涩的小果,果实逐渐变黄、转红,最后长成一串串色泽诱人、饱满丰盈的果实,累累垂挂在枝头。四季轮换,温室里却始终温暖如春,孕育着无限的希望……这样的场景,潘增光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次,却依然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
在国内高校种植专业学习并教学10年,在日本和加拿大完成两个博士后,并在国外担任了15年温室种植生产运营技术专家,潘增光笑称自己:“和植物打了一辈子交道。”目前,潘增光的身份是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华宜生态技术总监,从事的仍是熟悉的老本行——现代化高科技温室蔬果种植生产。
位于广东珠海鹤洲北珠江入海口肥沃的平野上,由华发主导的一座现代化的高科技智能玻璃温室正在拨地而起。这座温室,承载着潘增光等华发新农业工作者的无数心血。在这里,一颗颗小番茄的命运将被改写——可四季采收、安全健康、美味营养,不再是靠天吃饭的产物,而是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结晶。
“高科技现代化农业,是农业的未来,希望也成为咱们华发的未来。”潘增光充满信心地说。
结缘农业
“基因里热爱土地”
潘增光来自农业大省山东。农家出身的他,自称有一份“从基因里对土地和农业的热爱”。20世纪90年代,他分别在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攻读果树专业硕士、博士,并师从国内著名果树种植专家束怀瑞院士。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从讲师成长为资深副教授、教授。学农教农十年,为他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到高校岁月,除了对恩师的感激外,在农村带领大学生实习的经历让他最为难忘。
潘增光在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习
那时候,代表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们总是深受乡亲们欢迎,“无论去到哪家,家家都做好吃的招待,拉着你热情地聊天”。这段经历,让他对农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及热爱,对高科技农业技术工作者的价值有了更大的认同。
每每到潘增光讲座时间,各村的代表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村头的大树下,100多号人围绕着年轻的潘增光,聚精会神地聆听他讲授最新的果树种植知识。乡亲们求知若渴的这一幕,深深刻进了他的心。
“我感觉农民种出吃的东西太辛苦了。真正能够把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并让人们满意,太不容易,有太多的艰辛在里边。”他说,农业标准化、高科技化和现代化,就是农业的未来。“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农业‘三化’,中国是农业大国,高科技现代农业是非常有希望的行业,为什么我们不去追赶超越?”
15年心血
浇灌小番茄
在山东农业大学任教期间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潘增光结识了日本园艺学会的理事长,在对方的大力推荐下,2000年,他前往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其后,学术成绩优异的他在加拿大GUELPH大学从事了第二个博士后科研工作。随后,潘增光进入加拿大本土一家大型专业种植企业担任高科技温室生产运营负责人,负责运营120公顷的现代化高科技温室,并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没想到,由此,他和小番茄结下了十多年的“情缘”。
潘增光在番茄现代温室种植基地(摄于加拿大)
20世纪初,欧美等国以现代化高科技温室为代表的高科技现代农业技术逐渐成熟。潘增光参与、见证了这一过程。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西方高科技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与模式开拓着他的视野,培养激发着他对现代农业的思维方式,他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地学习成长着。
在加拿大,潘增光养成了手机不离手的习惯,睡觉的时候,手机也是待机状态。
因为,自动化温室智能控制报警系统连着他的手机。“不管什么时候,电话都是秒回,谁打电话啪地拿过来就接了,没有任何反应迟疑的时间”,潘增光回忆。
无论多晚,只要警报响起,他都需要立即起来查明原因:是锅炉不运行,还是哪个地方漏水,能远程处理的远程处理,不能远程处理的马上赶赴现场。警报响起的时候往往是深夜,加拿大夜晚的温度可低至零下20多度,取下手套开门的时候,手甚至会被冻得黏在把手上。这样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遇到问题时,经验丰富的潘增光总能迅速找到问题点并妥善处理。看着温度一点点回升,他悬着的心慢慢落下。“这是一份责任,问题要处理不好,植物全都完蛋了,产量就泡汤了。”他笑称,运营大型现代化温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靠的是一次次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的摸索学习。“什么叫经验?经验就是一次次从失败中成长,当你重复一万次就有经验了。”
就这样,他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着温室里的小番茄。每天工作结束后,面对着生机勃勃的果实,就算偌大的温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不觉孤单。
回归中国
开启新篇章
加拿大环境清静,人烟稀少,工作之余,潘增光有大把时间用来钓鱼、打理庭院。闲下来的时候,他也偶尔会思考: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一直波澜不惊地过下去?
3年前,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潘增光毅然选择了回国。“回国之后感觉完全不一样”,国内干事创业的奋斗氛围让他深受感染,从饮食习惯到与人打交道,都让他有了更强的归属感。
回国后,他加入国内某知名农业上市公司,凭借着多年智能温室运营的经验,在他与同事们的努力下,公司首个串收番茄玻璃温室在第二生产季产量达到每平方米28公斤,并实现了全面盈利。
2019年,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导向,全力推进实体产业布局,正式组建实业投资集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华宜生态为主要载体的大健康食品业务应运而生。
机缘巧合下,2019年底,潘增光加盟华宜生态团队,成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这支“高规格”打造的创业团队,集合了天南海北的精英。种植运营由欧洲高科技温室顶级外籍种植及咨询专家团队、国内资深种植专家团队及世界一流学府毕业的海归精英团队、10年以上丰富种植经验生产运营团队组成,70%以上拥有海归硕士、博士学历背景。
打造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需要建设一流的农业硬件设施。潘增光介绍,世界农业的未来在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的未来在高科技智能化现代设施农业。高科技智能化现代设施农业包括了先进的结构力学、材料学、能动学、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分子育种、设施园艺、采后物流、包装分拣等。它是现代高科技的集成,也是全世界农业“金字塔”尖的“明珠”。
华宜生态正在打造的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科技玻璃温室基地,正站在这样的金字塔尖。
有别于欧美成熟的传统全封闭温室,华发独特的“半封闭玻璃温室”,是一个能充分克服长江以南地区高温、高湿、低光照条件,进行周年生产的全新定制温室,可合理利用外界自然光和空气,更能节约成本。“可以有底气地说,现在我们在建的温室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温室,集合了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
在华发高科技智能温室,精确测量温度、湿度、光照等核心要素的高科技探头将无处不在,精准提供作物需要的气候及根际环境(光、温、水、肥、气),创造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能显著改善提高果菜、花卉等农产品产量。“以大果型牛番茄为例,传统种植方式1平方米年产量约10公斤,在这种现代化高科技温室里产量可达90—100公斤,可突破传统农业季节性限制,365天生产、供应,可以说是‘印钞机器’。”
“华发号”小番茄启航
经济作物种类很多,为什么选择小番茄?潘增光说,酸甜适口、健康美味的水果小番茄受到现代都市人,尤其是白领一族的青睐。高端小番茄甚至1公斤能卖到40至50元,是一种高经济价值水果。因而,华宜生态团队将种植小番茄作为试水现代化农业温室运营的切入点。
选择最适宜的品种,是关键第一步。一颗小种子的引进,可谓历经了千辛万苦。
华宜团队与全球前13大种子公司进行了大量密切沟通,经过全方位的调研、实地考察、糖度酸度数据测试等,甄选了10余种最适合本土种植、消费者反响最佳的品种,目前,正在全国多个种植基地进行培育和试种。
一枚好吃的小番茄的标准,是皮脆瓤嫩、肉肥汁满、酸甜度也恰到好处。为了选择最优的品种,他们会从外形、大小、颜色、酸甜度、爆浆感、脆硬度、皮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团队还举办了数次品鉴会,将2000多份消费者反馈作为重要的选种依据。精心选择的品种在国内试种成功后,被命名为H1号、H2号、H3号(H为“华发”拼音的首字母)。潘增光说,希望这些品种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
多年的蔬果学术研究及实践经验,让潘增光在栽培技术的应用上更加得心应手,也为华宜生态在关键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如,一株完美的小番茄苗需要用两颗不同的种子苗进行嫁接,一颗种子用来“打基础”,利用的是其强壮的根系;另一颗就是真正用来结果的品种。两者分工不同,各司其职。
在他看来,在现代农业范畴内,高科技温室作物比传统观念中的纯天然作物更安全、更健康。在物理方式防治病虫、27层反渗透纯净水灌溉、种植全程可追溯系统等高科技的加持下,华发小番茄是无尘健康的,甚至不用清洗便可直接食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直以来,潘增光面对工作和生活,总是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说,这种心态也许和自己一直从事农业有关。现代农业技术工作者这一身份,也赋予了他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你有兴趣,又有一定的能力,就能把这个事干好。你就会充满力量,充满朝气。”
华发华宜生态现代温室效果图
现代化农业温室前期投入较大、回收周期也较慢,但潘增光充满信心。“一直以来,华发的精神是创业奋斗、勇于担当,我们现在的创业也是从无到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加盟华发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团队的敬业、专业和奋斗精神,让身处其中的他也倍受感染和鼓舞。
未来,华宜生态希望打造华发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样板和农业新名片,以位于珠海的温室作为样板,形成强大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输出、运营能力。2021年上半年,珠海鹤洲北现代化的高科技智能玻璃温室就能建成。“很快就能尝到华发自己种的小番茄了!”潘增光充满期待地说。
接受采访时,潘增光展示了自己在加拿大期间的一张工作照。照片中,在干净整洁的现代化温室里,在挂满累累果实的番茄枝蔓下,潘增光微笑端坐着,表情踏实而安定。
潘增光相信,这样的场景将很快在南海之滨的这片热土上重现。